第75章 名震朝堂_大明魁首
笔趣阁 > 大明魁首 > 第75章 名震朝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5章 名震朝堂

  这几天,京师里颇不平静。

  当然,指的不是学子闹事,学子们还没有那么大胆子敢在天子脚下聚众闹事,他们的声援手段也是所有省份里最低级的,诗会文会的时候畅谈一番,叹息一声,有人领头了,就向顺天府尹一封联名信,表明西南地方有妖孽。

  这已经是十分了不得的了。

  毕竟,京师乃是官员们的地盘儿,要闹事儿,也只能年轻的官员们起来闹,有明一季,学子读书人尽可在其他地方叱咤风云,唯独在京师,只能噤若寒蝉。

  菜根谭、浣花洗剑录接连出世,掀起轩然大波,舆论沸腾,京师官场,下到七品郎中,上到内阁大佬,几乎人手两册,官场上的气氛也越的紧张起来。

  一开始还只是局限于私底下,各种议论、诅咒甚至谩骂不绝于耳,钟毓的祖宗十八代算是倒了血霉,被问候到了灵魂深处。

  局势陡然加剧的根源,是地方士绅官僚第一时间出的私信摇摇晃晃到了京师。作为大明朝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士绅官僚与中枢官员的信函往来,非常重要,有些时候,中央正式下的邸报,地方正经上报的奏疏,都未必敌得过这些私人信件的效用。

  中央官员大多依据这些更可靠的私信来判断地方上的人心向背和舆情是非,以此决定自己的行止,代为民心喉舌,就是这么来的。

  私信里自然是一片火辣辣的沸腾,地方士子群情激愤,无所不用其极,某地府衙被纵火焚烧,某地衙役被殴打致死,局势几近糜烂不可收拾等等。

  当然,京师的下层官吏依赖地方上的特定关系户稳定送信,朝堂上的大佬,自然就不受此拘束,挨边儿不挨边儿的,都要写封信请安问好,由此,信函的多寡也成了一个显著的信号。

  据闻,浣花溪事件,张总宪的爱徒遇刺后,张府的私人信函一麻袋一麻袋的装,来送信的差人能从街头排到巷尾,口音天南海北,蔚为壮观,而另一边儿嘛,寥寥无几。

  于是乎,谨慎的官员们顿时了然,行事也就越放浪。

  有才学的青年官员们,免不了读书人长歌当哭的习性,喝醉了花酒,写诗、写词往来唱和,为林卓击节,为宣扬,为浣花溪事件张目。

  江南和西南两地的青年官员们,不满足于这种隔靴搔痒的快感,一个个热血上头,面对高拱的门生属官,都敢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摆脸色,不仅无人指斥,反倒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同情和支持。

  大明的腹心之地,一股庞大的力量在缓缓凝结,只等待一颗火星。

  火星很快就出现了,这当头一炮来自于督察院右佥都御史,黔中巡抚赵锦,赵锦的奏疏不是密折,也没有请人代奏,按照流程走得规规矩矩,一个环节都不落下,过奏事处,走通政司,备份内官监,送内阁,这样规规矩矩的后果,就是奏疏的内容在顷刻间就传遍了京师朝野。

  赵锦的这封奏折,与骈四俪六的公文习惯迥异,十分不文雅,众人几乎看到一个愤怒的老头儿在跳脚大骂,奏折前半部分主要针对的是钟毓,“此人豺狼之行,小肚鸡肠,嫉贤妒能,无容人之量,行事刻薄阴狠,不择手段,罔顾大局,非人臣之相”,奏折里还捎带上了蜀中士子的呼声,“锦官城中,贩夫走卒之辈,亦振臂高呼,钟毓不死,蜀难未已,其民愤如此,士林内外,僧人道士之徒,亦同感悲愤,何物西南,焚书坑儒,其风评如此。”

  奏折的后半部分篇幅很小,但是矛头却直接指向高拱,“当道草率决策,殊为不妥,书院育人,但其持守正宗,公与私何异之有?经学玄远,与时势同消长,不砥砺岂能至善?”

  奏疏送入宫中,不待日落,内阁的意见就出炉了,“锦无长才,危言耸听,失人臣体,贬官落”

  短短十六个字,充满了傲慢与偏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高拱的手笔。

  火星迸射,青年官员朋友们也不是吃素的,出身山阴,跟赵固当面辩论过学术的王家屏,带头儿扯起了大旗,他是隆庆二年二甲第二名,年纪不过三十岁,但却素来敢作敢为,在同年进士当中很有威望,吆喝间就聚齐了二百余人。

  他们在正西坊汇合,沿着正阳门大街一路前行,王家屏特意安排了个大嗓门儿,同年中最为耿介的王用汲,在前方大声疾呼,“守文人尊严,还士林公道”、“内阁不公,屈枉轻纵”,旁边操持各样生计的小老百姓们看到这些年轻官老爷一副求告无门的苦逼样,觉得很新奇,原来你们也有今天呐,遂关门闭户,在街道两边沿街跟随,看得乐颠颠儿的。

  学子们就不一样了,他们很同仇很敌忾啊,早就想玩儿这招儿,可惜不够格儿,现在有带头大哥了,果断吆喝着混进队列中,壮大声势,也有很多官员闻讯前来共襄盛举,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穿过正阳门、大明门,就到了官府衙署密集的西长安街,礼部、锦衣卫、五军都督府、吏部、督察院全在此地,街道也收窄,队伍拉长,拖出去四五里地远,高呼声振屋瓦,颇为骇人。

  队伍来到紫禁城皇极门外,看到的就是锦衣卫如临大敌,在门口排起了五六道人墙,刀出鞘箭上弦,一副针对阶级敌人的模样,围观看热闹的老百姓呼啦啦跑了个干净,这可是要命的活计,还不如回去做做生意,有那立场不坚定的学子官员也悄咪咪走了,队伍瘦了一大圈。但是剩下的都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的货,呐喊声,呼号声,不减反增,王用汲的大嗓门艳压群芳。

  乾清宫,朝堂高官云集在此地,开始一场紧急的御前议政。

  “诸位先生,蜀中巡抚高志泰联名蜀中各司主官的密奏奏本到了,你们拿去看看吧……”主持议政的工作,李皇后越来越在状态了。

  话音刚落,一个大嗓门儿远远传来,声如雷震,打断了节奏。

  “守文人尊严,还士林公道”“内阁不公,屈枉轻纵”

  “娘娘,翰林院编修王家屏、户部员外郎沈一贯等率众在宫门外静坐陈情”李皇后身边的太监田义跪地回报。

  “所为何事?”李御姐见到床榻上的丈夫隆庆皇帝眼睛一眨一眨,显然极为关切,就赶忙出声询问。

  “为蜀中士子林卓被剥夺功名、暗害重伤之事,为黔中巡抚赵锦奏疏一事”田义回答的很有艺术,有暗示,有点题,但是不露痕迹。

  “林卓的事,本宫有所耳闻,赵巡抚的奏疏又是何事?”李御姐敏锐抓住了重点。

  “回禀娘娘,赵巡抚所奏亦是林卓之事,言过其实,过于夸大,危言耸听,臣驳斥并请贬官,以儆效尤。”高拱回答的理直气壮。

  田义很快就把赵锦的奏疏和高拱的批复意见呈了上来,李皇后略略一看,嘴角勾起一丝微不可查的笑意,“高先生,依你之见,蜀中上下的奏疏应当属实否?”

  高拱闻言,进退两难,主要是他还没有看到蜀中的奏疏到底是什么情况,只能虚应一下,“若事实俱在,理应属实”

  “好,你且看看,赵巡抚哪里夸大其词,哪里危言耸听了?”李皇后声调转冷,把手中的奏疏丢到高拱面前。

  高拱好一阵失神,自从正位辅以来,这种待遇还是头一次,他弯腰捡起地上的奏疏,高拱有种很不祥的预感,翻看之后,果不出所料,事情不能更糟。

  “高先生,以本宫看来,赵巡抚非但无过错,忠心热血反倒可嘉,理应褒奖,你意下如何?”李御姐得理不饶人。

  “臣无异议,不过,臣以为,钟毓虽有小过,立身不谨,指使行刺之事,尚无证据,蜀中查案进展迟缓,不如……”如今形势极为不利,高拱却并不想放弃钟毓,不是他仗义,而是作为地方上主动投靠自己的标杆儿人物,若是钟毓直接被人整死,对他来说,就是雪上加霜。

  “高大人,蜀中上下既然已有共识,自然能够彻查此案,相信不日即有奏报上呈,眼下当务之急,就在宫门口,不是蜀中”李皇后再度不给高拱面子,声音尖利的打断了他。

  “陛下,娘娘,以老臣愚见,京师青壮官员云集陈情,乃是为林卓之事讨还公道,张总宪出面说明事实,应当足可劝退”张居正出列,出了个馊主意,拱出了张佳胤,不是为了你徒弟么,你就去灭火,刚好合适。

  李皇后侧目看向张佳胤,这可是个收揽人心的好机会。

  “陛下,娘娘,众官员仗义集会,所为者非只林卓一人,更是为了蜀中实行的严管书院与言论的弊政,后者大,而前者小,后者不去,前者只会越来越多”张佳胤出人意料的推脱了,西南的试点完全失败,高拱应该给个说法,去掉这个弊政,收揽的人心就不只是宫门外的了。

  “张大人,慎言,严管书院言论,所为者乃是大明人心,何为弊政?”高拱今天的心情很不美丽,大家心里有数就是了,还非要老夫明着低头,张佳胤可恶。

  张佳胤却笑了,政治上如果没有把柄相互制衡,是断然不可能有温良恭俭让的,他血淋淋揭了高拱的伤疤,“高大人,事到如今,毋庸回避,西南,可制乎?”

  乾清宫内,随着张佳胤的这个反问,陷入了宁静,只剩下高拱呼哧呼哧的喘粗气。

  眼见高拱下不了台,他的小弟只得出面解围,礼部尚书高仪温声劝说,“张总宪,若集会官员有所提及,关于此条律令,您大可一言而决”

  “呵呵呵”张佳胤小声笑起来,“高大人,您这个统领天下学政书院的礼部尚书,做得果然名副其实”

  张佳胤说完,就向李御姐行礼告退,出门灭火去了。

  留下高仪站在原地,脸上红白转换,煞是好看。

  大明魁首章节列表

  请收藏本站:https://www.quge2.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quge2.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