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斩龙袍_大宋的天空
笔趣阁 > 大宋的天空 > 第三十二章 斩龙袍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十二章 斩龙袍

  眼看着天就要亮了,陶三春把午门围住了,文武百官要上朝,是无门而入。

  赵匡胤为什么要杀她家老黑?陶三春在想。郑子明说过当年跟柴荣他们三个拜把子的时候,柴荣讲过轮流做皇帝的事情,结果是柴荣做了皇帝,赵匡胤抢了柴家的饭碗也做了皇帝,她家老黑根本也没想当什么皇帝,你赵匡胤这么快就开始动刀子了。今天,自己一定要为自己的夫君讨回一个公道。

  天亮时分,赵匡胤酒醒了。问过左右,才得知昨夜醉酒杀了三弟郑子明,甚是懊恼。

  洗漱完毕,赵匡胤去上早朝,除了苗广义和高怀德,其他的文武百官一个也没来,都被陶三春给挡在午门外了。

  高怀德在武将行列撩袍单膝跪倒,告韩素梅韩龙兄妹,扰乱圣听,假传圣旨,斩了北平王。

  “北平王妃陶三春现在午门外,口口声声要为夫报仇,带人要杀进皇宫,请皇上定夺。”

  赵匡胤道:“朕误杀郑子明,你怎么不提醒我呢?!”

  高怀德差点要哭了:“皇上,昨夜我当值,看到北平王被绑在桃花宫外,当时我就闯宫要见您,可是韩龙这厮拦着就是不许见。后来,我写了奏折送进去,也没有消息,接着就是韩龙说奉了您的旨意,对北平王‘斩立决’,微臣是死活也拦不住,北平王他死得冤哪!”

  苗广义在文官行列,拱手拜道:“圣上,郑王爷人死不能复生,为今之计,只能厚葬北平王,多给郑家一些赏赐,以安其心。”

  赵匡胤道:“朕昨夜酒醉,误杀郑子明,你怎么也不提醒朕呢?!”

  赵匡胤这是明知故问,乱泼脏水,推卸责任。宫闱重地,岂是一般的人能随便出入的,林冲误闯白虎节堂,就判了个无期徒刑,硬闯皇宫内院,那是板上订钉的死罪。

  苗广义道:“臣夜观天象,见饿虎星陨落,待至宫中,北平王已人头落地,臣来晚了,臣有罪。”

  赵匡胤道:“你……你罪得不轻啊你?!”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道理苗广义再清楚不过了,他早就想效仿大汉张良,远走高飞,求仙访道去了。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责任和担当,如今新朝已立,四海升平,为民选君,他的任务已经完成,正是要离开的时候。

  苗广义撩袍跪倒:“臣这几个月,头风病反复发作,实在难以支撑,臣想致仕回乡静养,终老田园……望陛下允准。”说着,苗广义向上叩拜。

  赵匡胤没想到这老道比泥鳅都滑,刚说他两句,他就想溜。禁不住怒道:“你想回乡,种地比做官清闲,朕准了!……”

  苗广义借坡下驴,当即叩头,道:“臣谢主隆恩。”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赵匡胤有些后悔。

  酒醉斩了郑王爷,酒醒贬走苗军师。赵匡胤一天损失两员朝廷重臣,心里面很不是滋味。

  斩了北平王,陶三春在宫外带人闹事,这事也惊动了杜太后。她坐着凤辇,在宫娥太监们的簇拥下,急火火地赶到崇元殿。

  高怀德、苗广义赶紧跪倒,“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赵匡胤起座,向母后问安,安排太后在一旁落座。

  杜太后道:“我听说‘为君难’,皇帝位在亿万兆民之上,如果治国有方,则皇位可尊;一旦国家失去驾驭,即使想当匹夫也不可能,这是我所忧虑的啊!”

  赵匡胤起身再次向母后拜道:“儿臣一定谨遵母后懿旨。”

  高怀德跪倒,奏道:“太后千岁,皇上昨夜酒醉,韩龙假传圣命,斩了北平王郑子明,陶三春现在午门外,口口声声要找皇上要人。”

  杜太后看着赵匡胤,道:“那韩龙何在?如此乱臣贼子,皇儿不加严办,岂能服众?”

  赵匡胤命人传韩龙上殿。很快,韩龙被带上金殿。

  太后一拍凤椅,怒道:“韩龙你这贼子,竟敢怂恿皇上,杀害国之重臣,该当何罪?!”

  韩龙跪倒,磕头如捣蒜,“太后饶命,您就是给臣一万个胆,臣也不敢哪,臣是谨遵皇上口谕,才这样做的……”

  高怀德在旁,早已怒不可遏,当即抬起脚来,照着韩龙就是一脚。

  “分明是你假传圣旨,诬陷当今圣上!”

  也该着韩龙倒霉催的,他竟然站起来,想和大宋第一名将高家枪高怀德理论。

  高怀德上去抓住韩龙的衣领,照着金殿盘龙柱,呜的一下,推了出去。韩龙招架不住,脚下噔噔蹬蹬,直接冲向龙柱,直撞得脑浆迸裂,血染当场,顿时气绝身亡。有道是: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起意神先知。

  善恶到头终有报,且看来早与来迟。

  事发突然,大家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韩龙就呜呼哀哉了。

  高怀德跪倒在地,“太后千岁在上,韩龙这厮已经伏法,臣处事鲁莽,臣死罪。”

  苗广义也赶紧上前跪倒:“皇上万岁万万岁,太后千岁千千岁,千错万错都是臣子们的错,都怪北平王说话做事鲁莽,皇上绑他也是给他一个小小教训,韩龙混淆圣听,让皇上醉酒误斩了郑王爷,也是他命中该有此劫难,那陶三春也是个讲事理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如今之际,正好拿韩龙的人头去平息陶三春的怒火。高驸马自始至终,一直要保北平王,如今为国除奸,不但无罪,还有功啊!望皇上、太后明断。”

  赵匡胤没有言语。

  太后道:“卿家所言极是,北平王乃国之重臣,为奸臣所害,韩龙他是罪有应得,哀家觉得驸马无罪,皇帝,你看呢?”

  赵匡胤道:“母后说得极是,朕赦驸马无罪。”

  高怀德跪倒谢恩。

  ◆斩龙袍

  太后道:“如何让陶三春退兵,军师可有良策?”

  苗广义道:“启禀太后,那陶三春口口声声要找皇上拼命,这自然是气话,臣建议厚葬北平王,多给陶三春一些赏赐,让她回去就是了。”

  太后道:“哀家觉得也只能这样了,那就赐他北平王金井玉葬吧。”

  苗广义道:“圣上,草民还有一言,昔日曹孟德割发代首,今日,请圣上取一件黄袍,让那陶三春自行处断,谅她也不敢再造次了,不知圣上意下如何?”

  赵匡胤点头应允,命人取了一件贴身穿的黄袍,交与苗广义。

  高怀德命人取了韩龙的人头,苗广义托着黄袍,二人来到午门城楼。

  陶三春手提双锤还在宫外不依不饶,要皇帝老儿还她家老黑的性命。“昏君,你听着,没有我们老郑的枣阳槊,这江山怎么能轮到你来坐?!这么快你就忘恩负义,诛杀朝廷重臣,你拿命来!”

  禁军们将午门守得严严实实的,没有旨意,他们也不敢妄动。文武百官们也只能远远地站着,不敢近前。

  高怀德道:“贤妹,都是那韩龙奸贼,蒙蔽圣听,让皇上酒醉,稀里糊涂地杀了郑贤弟,贼子韩龙已经就地正法,这是他的人头,你来看!”说着,将韩龙的人头高高举起。

  见到仇人的首级,陶三春简直就要气炸连肝肺,锉碎口中牙,她怒吼着:“我不要韩龙的脑袋,我今天非要他赵匡胤还我夫君!”

  苗广义道:“贤妹,休要胡来,人死不能复生,你只想着郑王爷,你想过一家老小没有,你这一闹,皇上如果治你一个欺君罔上之罪,弄个满门抄斩,这如何是好!”

  陶三春急得哇哇大哭,“我不管!我就要他赵天子还我夫君命来!”家丁们也跟着一起叫嚣起哄。

  苗广义道:“为保你郑家一脉,我已命黄花真人,到府上将郑英带走,教授武艺,他年,你们母子还会重逢,如若你还这样胡闹下去,我也难保你郑家周全。”

  听军师这样讲,陶三春顿时不再讲话,只是呜呜痛哭不止。

  高怀德道:“一命换一命,韩龙也已经正法!贤妹啊,你听我一句,还是回府去吧……圣上已下旨赐北平王金井玉葬……”

  苗广义道:“是啊贤妹,你还是听驸马的,赶紧回府吧……若你还不解气,这里有圣上的一件龙袍,若你还是不依不饶,这件龙袍给你,任你处置去吧。”

  高怀德哽咽道:“贤妹啊,苗军师为了郑贤弟,已经被皇上贬职为民了……”

  走下城楼,高怀德提着韩龙的人头,苗广义托着黄袍,二人来到午门外,陶三春迎上。

  高怀德道:“贤妹,这是韩龙奸贼的首级,就让他来祭奠北平王的英灵吧!”

  一见韩龙的首级,陶三春恨的钢牙直咬。有家丁过来,夺过首级,恼的吐了几口吐沫。

  苗广义举起黄袍,道:“这是圣上的龙袍,从前,曹孟德削发代首,今日,赵天子拿贴身的袍子,代已受过,贤妹,您随便处置。”

  陶三春拔出宝剑,用剑稍挑起黄袍,一边哇哇大哭,一边用宝剑照着袍子连砍数剑,算是给郑恩报了仇。

  陶三春道:“高驸马、苗军师你给我听真:你们去告诉那昏君,若要我回府,请他赵官家到俺北平王府,高搭坛台,打七七四十九日罗天大醮,如若不依,我誓死不退兵!”

  高怀德拍着胸脯道:“贤妹放心,这一点,皇上一定会答应的。”

  这时,有太监前来传旨:封郑英北平王,世袭罔替,封陶三春为一品诰命夫人,赏赐绫罗绸缎,黄金珠宝,为郑恩打七七四十九日罗天大醮,一切花费,由皇家承担。

  陶三春听罢,一时怒气消了一半,她将龙袍弃之于地,拨转马头,抹着眼泪,带领众家丁回府去了。

  文武百官在午门外,面面相觑。太监接着传旨道:“今日早朝已过,皇上有旨,众卿可自由散去。”

  这边,高怀德命人将北平王郑恩的人头重新接上,苗广义念过咒文,撒过符水,二人将郑恩的尸首送回北平王府。

  北平王府,全府缟素,赵匡胤派人在此做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罗天大醮,自此,陶三春也开始吃斋念佛。

  赵匡胤想挽留军师苗广义,这老道觉得,历来“伴君如伴虎”,自己已经为天下黎民选了一位皇帝,他的任务已然完成。当初把郑恩推荐给赵匡胤,没想到会是如此下场。

  于是,坚持以归乡养病为由,辞了官。为表恩宠,赵匡胤又送金又送银,还以国号宋,为苗广义的家乡赐名宋村,以表彰苗广义的不世之功。

  道长苗广义,从此隐身江湖,布道人间,落得个逍遥自在。

  老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身边有一个能吃生肉的樊哙;刘备之所以成功,身边有猛张飞;李世民之所以成功,身边有个只会三板斧的程咬金;朱元璋之所以成功,身边有个猛将常遇春;赵匡胤之所以成功,就因为身边有个饿虎星郑恩。就连水浒英雄宋江,身边也要安排一个李逵。

  历史有三种,一种是官府专人写出来出版发行的,叫正史;一种是文人士大夫编写的手抄本,叫野史;还有一种是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叫传说。

  为了维护官家的体面,能把一两个大活人给写没了,也是常有的事。

  《掖县县志》上记载“郑恩,郑子明.....”;郑氏族谱有“家有余香书带草,世传小技梨花枪”的说法,据说“梨花枪”指的就是“郑恩,郑子明”的武术技法;宋初编排的《百家姓》,郑姓能排在百家姓第七位,也是因为“郑恩”的缘故;武关道上,有关郑恩的故事也是代代相传;至今陕西蒲城陶池一带,也依然流传着关于郑恩与陶三春的故事。

  有的人只能活在书本上,有的人却可以一直活在老百姓的心里。

  请收藏本站:https://www.quge2.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quge2.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